一、公司介绍
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广东省、广州市三方共建,工信部电子五所与广州工控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。公司坚持以“智数创造价值”为理念,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,致力于打造设备互联互通与综合数据采集平台,服务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。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CMMI3认证软件开发单位,拥有高质量研发与实施团队,具备从底层硬件到顶层软件的一体化开发能力,为推动“双碳”目标贡献智造力量。
值此全国节能宣传周之际,智装院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势,通过数字化改造、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等创新手段,打造全新能碳管理平台,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。
二、智慧能碳管理平台
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是基于物联网技术,面向于园区、工厂、写字楼、学校、医院等不同项目业态特点,以“能源数字化、碳管理”为核心,实现能源控制、管理、运维一体化平台,助力园区与企业实现节能降碳、降本提效。
系统架构图
转供电设计算法精
针对普遍的转供电问题,我院设计了详细的公区及损耗的分摊算法,通过树状图或者列表的方式展示不同层级之间的归属及展示关系,精确到每一台设备的损耗上。
供能安全智能维护
通过各类数据监测,如高压系统的电力参数、局部放电、变压器、高压计量表等数据监测,低压系统电能质量、停电、零线电流、漏电等监测,供水系统漏水分析,从而实现供电及供水系统的智能化维护。
硬件协议适配广
兼容市面主流通信协议,以及电能质量表、电力监测表、漏电监测表等特殊表计,支持水、电等多种能源的自动化采集。
传输方式种类多
系统具备有线、无线、混合抄表模式,并且自主开发以太网和4G自动投切的采集终端。支持NB-IoT、LORA、4G、以太网、RS485、M-BUS等通讯模式,可根据每一个项目制定最优的通讯解决方案。
全流程碳管理闭环
为助力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智慧能碳平台的碳管理功能,全面覆盖碳数据采集、核算、核查与报告全过程系统。
“碳基础数据管理、碳活动数据管理、碳核查与报告管理”可实现集中维护排放因子、GWP表等核算标准,支持多层级排放源建模与活动边界配置,实现碳排“按区域归属、按设施核算”,填报碳活动清单,支持附件上传与模板化管理,支持碳核查计划制定与报告导出,构建从数据采集到报告输出的闭环体系。
三、案例介绍——数据赋能绿色转型
【广州某软件科学园】
问题:公共用电浪费严重,计量器具故障频发,日常损耗量支出费用高;
解决方案:于2022年上线我司能碳管理平台,通过数据损耗分析找出15%的能耗异常,排查发现问题包括表计或线路故障、部分楼栋计量方式不准确等等,通过改造后将电损控制在6%左右;
成效:实现每年约30万度电节能,每个环节根据其实际损耗情况分配给用户终端侧,完成合理合法电费分摊,计费收支平衡。
【广州开发区某园区】
表计接入量:合计30栋楼,共接入表计8000台+;
改造亮点:定制化改造方案,低成本低预算的方案下,实现同预算下67%的表计增加数量接入;
经济效益:通过设备改造,不仅实现空调、照明灯用电设备的自动控制。原年度电费为5100万左右,改造后年度电费节约至5000万左右,节约金额约在60万元/年,此外节省每年5个人工巡查费用为50万元左右,回报周期为2.5年。
【某软件科学园】
背景:园区运营已经10多年,因为转供电的原因不允许加价收费,由于计算不准确,导致园区的水电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;
表计接入量:合计8栋楼,共接入表计400台+;
技术实施:通过优化损耗分析算法,定位出某栋楼的损耗出现异常导致,经过排查发现存在用户互感器线圈脱落情况,计量减少1/3,每月损失电费数万元情况也得到解决;
成果:损耗从15%降低到5%左右,用户原年度水电费为1800万元-1900万元,经过改造后,年度电费维持在1800万元以内,年度节省金额近20万元+,综合核算人工成本投入,回报周期约为2年。此外,从用户侧收到费用也能够与园区总费用保持平衡,实现能耗在费用收取的收支平衡状态。
在全国节能宣传周之际,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将继续深耕绿色低碳技术,用可落地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能碳管理平台,助力园区、企业乃至城市实现节能增效,焕“新”引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。